荆轲刺秦王之所以名垂千古,不仅因为主角荆轲那豪迈的刺杀行为,更在于配角樊於期舍身献首的壮烈场面。他为了争取那万中无一的机会,毅然选择了自刎的决绝姿态。可是,如此一个忍辱负重、甘愿为天下大义献出生命的忠勇之士,司马迁先生在《史记》中却只用极简短的几句话带过:“秦将”、“得罪於秦王”,这显然难以满足后人对他的好奇与敬仰。因此,千百年来关于樊於期真实身份的各种猜测层出不穷,而其中近代著名学者杨宽教授提出的“桓齮说”影响最大,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。
杨宽在其著作《战国史》中明确提出,樊於期就是秦国名将桓齮。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主要有三点:首先,樊於期和桓齮的名字发音极为相近,可以视作音同字通假;其次,史书中没有樊於期在投奔燕太子丹之前的任何记载,尤其是《秦始皇本纪》中频繁出现的秦国将军名单中,从未见有樊於期的名字,这与一个被秦始皇“宗族皆为戮没”、还被重金悬赏捉拿的秦将身份极不相符;再次,桓齮消失的时间与樊於期出现的时间节点巧合得令人难以忽视。杨宽认为,桓齮在始皇十四年肥之战中被赵国名将李牧击败后音讯全无,而燕太子丹在十五年由秦归国,恰恰与《刺客列传》中樊於期投奔燕国的时间相吻合。整个推理环环相扣,乍看之下颇具说服力。
展开剩余84%此外,杨宽教授在近代史学界声望极高,其《战国史》一书更是断代史的重要著作,因此“桓齮说”在学术界得到了不少认可,比如著名学者王立群教授在《百家讲坛》中也表明认同这一观点。然而,这一说法有两个致命的缺陷,令其难以自圆其说。
在剖析这些缺陷之前,我们先来回顾史料中对桓齮的记载:
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记载:
“十一年,王翦、桓齮、杨端和攻邺,取九城。”
“十三年,桓齮攻赵平阳,杀赵将扈辄,斩首十万。十月,桓齮攻赵。”
“十四年,攻赵军于平阳,取宜安,破之,杀其将军。桓齮定平阳、武城。”
《资治通鉴》也有类似记载:
“十一年,将军王翦、桓齮、杨端和伐赵,攻邺,取九城。王翦攻阏与、轑阳,桓齮取邺、安阳。”
“十三年,桓齮伐赵,败赵将扈輒于平阳,斩首十万,杀扈輒。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,复战于宜安、肥下,秦师败绩,桓齮奔还。”
“十四年,桓齮伐赵,取宜安、平阳、武城。”
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则写道:
“秦使王翦攻赵,赵使李牧、司马尚御之。李牧数破走秦军,杀秦将桓齮。王翦恶之,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,使为反间。”(未注明时间)
缺陷之一,便是“桓齮战死”之说与《战国策》的记载难以调和。虽然《战国策》没有明确指出桓齮被杀的具体时间,但从全文语境推测,应当是秦王政十八年之事。而《史记》和《资治通鉴》对十八年秦围赵的记载中,只出现了王翦和杨端和的名字,确实无桓齮踪影。由此,有人据此否定《战国策》中关于桓齮被杀的记载,显得有些武断。尽管《战国策》的作者身份不明,成书时间难以确定,书中部分内容也较为传奇,但毕竟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著作。而《史记》和《资治通鉴》虽然未提及桓齮,但也未明言桓齮未死。很可能桓齮因十三年的失利被贬职,十四年后不再领军且官阶降低,因此未被重点记录。
缺陷之二,则是从情理上讲,“桓齮就是樊於期”的设想难以成立。假如樊於期真是桓齮,他岂会因为一次战败就背叛祖国投奔燕国?历史上秦国对战败将领的宽容远超过人们想象。比如秦穆公时代,殽山之战败绩的孟明视、白乙丙、西乞术三人,秦君不但素服郊迎,还恢复其官职,并加以厚待。秦始皇时期更是如此,不论是犯错文臣还是败绩武将,多被宽容。尉繚私自卸任逃离,秦始皇死缠烂打要他回任,依然信任。大将李信对楚国大战失败,损失惨重,却未被处死,反而在后续灭燕灭齐战役中继续任副将。相比之下,桓齮仅一次战败,便算不得何等大罪。若真因败绩而畏罪逃亡,秦始皇怎会下令诛杀其全族、重金悬赏?更何况,若樊於期是个畏罪逃亡之人,又怎能在生死关头选择“自愿献头”,以壮烈行为掩盖内心怯懦?
因此,樊於期即桓齮的说法,更多是主观臆断,既缺乏确凿证据,也违背常理。
那么,樊於期究竟是何许人也?他又为何激怒秦始皇,致使家族遭诛,身后被重金悬赏?前文已提,史料对此缄口不言,我们只能揣测。能够让秦始皇如此震怒,不惜族诛灭门,必然是犯了极重的大忌。究竟是什么事呢?有人不由自主联想到宫闱秘事,甚至幻想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,樊於期因被某位贵人(如赵太后或宠妃)诱惑,犯下不可饶恕的过错,被秦王当场发现后仓皇逃亡,秦王大怒灭族,重金悬赏首级。
但这一说法小编认为非常不合逻辑。若真是宫闱秘事,秦始皇只会秘而不宣,绝不会公开悬赏,招致天下皆知。且如此不顾廉耻的罪人,太子丹又怎会冒死收留?因此,樊於期得罪秦王的真正原因,必有更深层的隐情。
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其演义小说《东周列国志》中提供了另一种颇为合理的解释。据书中描述,樊於期是秦王弟弟成蟜的将军,不仅怂恿成蟜叛乱,甚至在檄文中公开揭露秦王的“隐私”:称秦王“非先王骨肉”,指责他“传檄以宣淫人之罪,明宫闱之诈”,因此激怒了嬴政。
时间线也能对应得上:成蟜叛乱发生在始皇八年,而樊於期在始皇十五年出现在燕国,这之间正好有七年空白期。很可能樊於期先随成蟜叛乱失败后流亡赵国,再后来投奔燕国。
虽然“樊於期传檄讨秦王”只是演义小说的描写,缺乏史料佐证,但这一猜测极具合理性。以秦始皇性格,若有人公开揭露他的隐私,必然触怒他的逆鳞,因此誓死追杀樊於期,族诛灭门,悬赏缉拿亦属情理之中。
由此,樊於期和桓齮的生平轨迹大致清晰:桓齮为秦国名将,多次领军作战,战功赫赫,故史书频繁提及;但在与李牧的肥之战中败北,遭贬后逐渐淡出史册,最终于一次战斗中被李牧击杀;而樊於期则是成蟜部下将领,因反叛檄文激怒秦王,惨遭族诛,为保灭族之仇甘愿献首。
综上推断,樊於期与桓齮二人并无关联,更遑论同一人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